急性闌尾炎為常見的外科急腹癥之一。多因飲食失節或腸寄生蟲或急行、跌損、負重或情志失調或產后敗瘀或寒溫不適造成氣滯血瘀,濕蘊熱壅而出現的以右下腹痛為主癥的腸道癰腫。中醫外二科針對急性闌尾炎圍手術期開展中醫中藥特色治療,取得良好效果,促進病人早期康復,方法如下:
一、中醫內治法 1、氣滯血瘀證: 癥候:轉移性右下腹痛,呈持續性、進行性加劇,右下腹局限性壓痛或拒按;伴惡心納差,可有輕度發熱;苔白膩,脈弦滑或弦緊。主要見于急性單純性闌尾炎。 治法:行氣活血,清熱解毒。方藥:闌尾化瘀湯加減。牡丹皮、大黃(后下)、金銀花、川楝子、延胡索、桃仁、木香。用法:水煎服,每日1劑,分兩次服。 中成藥:可選清開靈膠囊口服。 2、瘀滯化熱證: 癥候:腹痛加劇,右下腹或全腹壓痛、反跳痛,腹皮攣急;右下腹可摸及包塊;壯熱,納呆,惡心嘔吐,便秘或腹瀉;舌紅苔黃膩,脈弦數或滑數。主要見于化膿性闌尾炎。 治法:通腑泄熱,解毒透膿。方藥:紅藤煎劑加減。紅藤、牡丹皮、大黃、金銀花、紫花地丁、連翹、敗醬草、天花粉、生甘草。 用法:水煎服,每日1劑,分兩次服。 中成藥:可選清開靈膠囊口服。 3、熱毒熾盛證: 癥候:腹痛劇烈,全腹壓痛、反跳痛,腹皮攣急;高熱不退或惡寒發熱,時時汗出,煩渴,惡心嘔吐,腹脹,便秘或似痢不爽;舌紅絳而干,苔黃厚干燥或黃 燥,脈洪數或細數。主要見于壞疽性闌尾炎及壞疽穿孔性闌尾炎。 治法:清熱解毒,通里攻下,行氣止痛。方藥:闌尾清解湯:牡丹皮、大黃、川楝子、金銀花、蒲公英、冬瓜仁、敗醬草、赤芍、桃仁、木香、生甘草。用法:水煎服,每日1劑,分兩次服。 中成藥:可應用血必凈注射液靜脈滴注。 二、中醫外治 1.中藥外敷:可用三黃散外敷,術后胃腸功能未恢復亦可用吳茱萸或大黃300g芒硝200g研粉熱敷腹部。 2. 艾灸: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未恢復,可選用艾灸法取穴神厥、氣海等,每次15~30分鐘。 3. 中藥灌腸:視病情可選用大承氣湯灌腸:大黃后下、 枳實、 厚樸、芒硝沖。 |